UCL Bartlett, AA, Yale – M.Arch 2 | 申請心得文 by Ms. Kuo

感謝 Ms. Kuo 熱心提供本心得文,希望能幫助申請路上奮鬥的各位同學。

這個些心得文章,分享申請者的個人狀態和最終決定,以分享有用的信息、彼此支持的精神為宗旨。

The Bartlett, UCL

概述

大概說明一下我的背景: 建築系畢業,GPA 為 3.5,TOEFL 成績為 102。在學期間,我曾在兩間建築事務所實習,也曾於國外的一間知名建築公司擔任暑期實習生。我有參加過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Visiting School 的短期課程,也喜歡到處找 workshop 參加,增加自己的經驗和履歷。

其實我念完建築系之後,反而覺得自己對建築的好奇才剛開始,會想出國念研究所,一方面是想跳脫台灣的設計訓練,去接觸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築思維;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在國外累積更多實務經驗,看看別的城市怎麼處理空間議題,尤其是跟都市規劃、社會結構相關的部分。我覺得建築是一種回應環境、回應人的方式,所以很想透過研究所這段時間,重新整理自己的觀點,也拓展視野,未來能更有底氣地用設計說話。

申請結果

UCL Bartlett: Architectural Design MArch —> 錄取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DRL) MArch —> 錄取

Yale University: M.Arch II —> 錄取

Columbia GSAPP: M.S. Advanced Architectural Design —> 未錄

SOP

我在sop的一開始先描述了大學時期對我影響最深的幾段經驗,這些經歷讓我逐漸聚焦在都市建築與「去成長」(degrowth)這個主題上。接著,我把這些興趣具體連結到各校的課程特色,包含點名我特別感興趣的教授、設計課題、研究小組與獎學金等資源,讓評審能清楚看見我未來作為研究生可能的參與方向與發展潛力。最後,我以一小段簡潔的段落說明自己長遠的職涯目標,並提出我期望如何為建築這個領域帶來貢獻。

Portfolio

要記得,審查你作品集的人是教授或建築師,他們其實很懂這些設計的語言和表現法,不需要你每個概念都解釋到非常細、或是畫出一堆圖來說明。與其拼命畫一大堆草圖,不如花時間好好精緻化幾張關鍵圖面,讓作品清楚有力地說出你的設計故事,這樣會更有說服力。他們其實最在意的是你的想法、你的思考方式,還有你對什麼有興趣。

準備作品集的過程可以用「分層次、分階段」的方式來做,這樣才不會最後一刻爆炸,就像做設計一樣:先做草稿,再改一輪、如果可以的話也請別人幫你看,再修、再調、再修、再調,這樣作品才會越來越完整。

我那時候也常看其他人的作品集,的確很有幫助,但有時候也會忍不住開始懷疑自己做得夠不夠好。所以建議你可以看一下別人怎麼排版、怎麼整理內容,參考一下風格就好,看完就下線,別太陷進去。

推薦信

我選擇推薦人的時候,主要是挑那種跟我真的有互動、有建立信任關係的師長,我知道他們會在推薦信裡提到一些他們曾經帶過的專案,所以我也特別把那些專案放進作品集裡,讓內容更有連結性。

  1. 學術:一位在都市設計領域很有名的教授,有指導過我做設計
  2. 學術:我設計課的指導教授
  3. 實務方面:目前公司裡設計組的主管之一

結語

要真誠一點!評審不會只想要一堆像複製貼上的學生,全都去隈研吾實習過那種。他們希望組成的是一個多元、有趣的學生群體,所以他們真的想了解「你是誰」、你的背景、你的好奇心、你獨特的故事。

申請費加一加真的不少,所以建議你只投那些你真的有興趣、願意投入的學程,而且最好是有提供完整獎學金或財務資源的。好好研究你有興趣的學校(還有學校所在的城市),把選項縮小,這樣不只省錢、也能讓你在寫sop或申請文件時更有方向,因為你會很清楚自己為什麼想去這間學校。


有任何問題都歡迎與「築城設計學苑」顧問群洽詢,祝福各位同學申請順利!

聯絡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