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APP, Yale, Berkeley, Rice – M.Arch | 申請心得文 by Ms. Zhang

感謝 Ms. Zhang 熱心提供本心得文,希望能幫助申請路上奮鬥的各位同學。

這個些心得文章,分享申請者的個人狀態和最終決定,以分享有用的信息、彼此支持的精神為宗旨。

Columbia-GSAPP

概述

我是藝術相關科系畢業,平時除了課業,也有參與研究和實習,累積各方面的經驗。畢業後因為喜歡建築和空間設計,我曾在紐約和台灣的中型建築事務所實習,接觸不同規模的專案,也在校內的實驗室擔任學生助理,參與開發用於電影的程序動畫系統。同時,我也有在大學出版社做過與藝術和建築研究相關的編輯與研究工作。學術成績方面,GPA 3.8,GRE 320,TOEFL 105,不過現在大部分學校都不用 GRE 了。

從藝術轉申請建築,這條路對我來說真的不簡單。一開始,我對建築的理解還是偏向純藝術的角度,怎麼把創作的想法轉換成空間語言?怎麼在技術跟設計之間找到平衡?這些問題讓我跌跌撞撞了好一陣子。準備作品集的時候,更是改了又改,推翻再重來,有時候真的懷疑自己到底行不行…

但回頭看,這一切努力真的很值得。那些熬夜修改、反覆調整的日子,最後換來了好結果。現在的我,真的很慶幸自己沒有半途而廢,也很感謝當初咬牙堅持下去的自己,也謝謝身邊的親朋好友、師長的陪伴,當然也要謝謝專業顧問的建議,讓我不僅跨過了這道門檻,也更確定了自己對建築的熱情和未來的方向。

申請結果

我都是申請 March,以下為申請結果:

錄取: GSAPP, Yale, Berkeley, Rice

Waitlist: MIT

SOP

我的建築理念關注以下幾個核心議題:

這些理念與我的學術經歷相呼應,包括對建築、製圖與藝術中權力與抵抗的研究,及在設計方法中的形態探索。此外,也與我參與的個人及團體展覽相關,例如互動裝置藝術,探討身體如何影響對個人與公共空間的感知。

建築作為一種文化產物,連結理論與實踐,同時滿足人們不斷創造的渴望。

建築是一種樂觀的行動,不僅是說故事的媒介,也與個人及集體記憶緊密相連,特別強調對社群的關懷。

對成長與衰敗的沉思,探討廢墟、重建與更新,以及適應性再利用的可能性。

Portfolio

作品集內容包含學校設計課項目、工作經驗和個人創作。學術項目主要以抽象概念為主,涵蓋從建築尺度到模組化玩具與雕塑的設計。專業經驗則包括一個社區公園的前期規劃、體量模型及簡報圖面。此外,個人創作部分則包含數位插畫與旅行手繪作品。

老實說,我真的覺得我的作品集還是有很多不足,讓我很緊張。我擔心自己不太擅長記錄設計過程,因為我常常沒有在圖面展示過程圖。此外,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團隊合作,這不僅是因為我大學的課程設計是這樣,連我的工作經驗也是以團隊為主,不過隨著一次次修改,也知道了要怎麼展現自己的長處和特色,以及作品集的編排邏輯。

推薦信

推薦信包含三封來自設計課教授、一位是建築系主任,另一封則來自實習事務所的老闆(GSAPP 校友)。

結語

給大家一些小心得:

• 先好好研究每個課程,然後只申請那些真的對你的興趣有幫助的,別浪費時間在不適合的選項上。

• 直接全力衝刺,盡早完成所有內容,就算一開始很爛也沒關係!然後,不斷修改、不斷調整、不斷精進,改到順眼為止。我覺得當你先把腦中的想法全部寫下來後,會比較容易講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 作品集跟論文一定要有一個核心概念,這是老師不斷跟我強調的,讓這兩者的內容互相呼應。這樣就算有人只看到你的作品集或論文的一部分,也能理解你想傳達的設計理念,知道你未來想往哪個方向發展。

• 盡量多收集別人的意見,我有來回和 Jack 顧問、師長、同學討論,但當然還是要相信自己的直覺,許多素材最後的去留要自己下判斷,選擇你覺得最重要的東西。

老實說,我前陣子超焦慮,每天都在等放榜,不知道自己要怎麼熬到三月。我這次是全押在少數幾個「夢想校」上,完全沒申請保底,因為這些學校的教授、課程、研究室、工作坊都跟我的興趣超對味,如果沒辦法想像自己拿到錄取通知時”感動到哭”,那我不會考慮申請,但每個人狀況不同,我還是建議能預留保底校的選項。萬一全軍覆沒,我的備案就是繼續工作… 但還是建議大家不要像我這麼衝動(笑)。祝大家好運!


有任何問題都歡迎與「築城設計學苑」顧問群洽詢,祝福各位同學申請順利!

聯絡我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