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MDes in Designing for Interactions | 心得文 by Mr. Wang

感謝 Shih-Hsueh Wang 熱心提供本心得文,希望能幫助申請路上奮鬥的各位同學。

CMU MDes
我目前的Lab以研究透過空間中的動態捕捉去觸發不同Input/Output產生數位與實體互動的結合

我在2019年申請國外的研究所,目標以互動設計/藝術為主,但希望還是能基於空間中的互動作為研究方向。於2020年三月開始陸續收到申請結果。由於疫情開始出現,最後繳了$500USD的押金給CMU MDes保留學籍一年,於2021年秋季入學。

申請年度與學校

2019年底申請2020入學的系所共有10所,最後拿到6所的Offer:

Admitted:

  1. CMU, MDes in Designing for Interactions
  2. CMU, MS in Computational Design
  3. NYU, MPS 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s Program
  4. Parsons, MFA Design and Technology
  5. UCLA, MS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Technology Track
  6. UCL Bartlett, MArch in Design for Performance and Interaction

Declined:

  1. MIT, Media Arts and Sciences
  2. Harvard, MDE
  3. CMU, MHCI
  4. TUDelft, MS in Design for Interaction

最後選擇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Des in Designing for Interactions

申請動機

大學畢業後短暫在建築事務所工作了一年,當時感覺空間設計儘管有趣又迷人,不過因為對於工程以及法規興趣不太大,開始想嘗試接觸純設計端甚至藝術領域。後來因緣際會去了裝置藝術設計的公司和新媒體互動工作室實習,逐漸關注起科技藝術以及互動設計,開始了解到這是一門可以跟空間、人體、數位技術結合的領域,且設計周期較短,也能透過得到觀眾的反饋精進每次的創作。對我來說相較於建築設計,由於跟科技產業的發展緊密且較沒有繁瑣的法規限制,是個持續快速進化的產業。這也奠定了我決定申請碩士的方向。

選校方向

就我個人的分類,我申請的學校可以大致分為互動設計(Interaction Design)和互動藝術(Interactive Arts)兩個方向。

互動設計包含Design Thinking, UI/UX Design/Research, Service Desig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等。其偏向透過使用者中心設計(User-centered Design)出發的設計流程,找出客戶的產品或品牌在接觸點(Touchpoints)上與觀眾(Audiences)的痛點(Pain Points),並就與產品或品牌的互動經驗上提出改善的辦法。(Kai — AI Conversational Interface Design, CMU Mdes 2018)

互動藝術關注創作作品如何擴增觀眾的體驗,可能透過探索不同的科技應用,例如AR/VR, Projection Mapping, Motion Capture等,打造不同於日常中與物件或他人的互動方式或是和其他領域做結合以創作實驗性的作品。(Project 2018, UCL Bartlett, MArch Df, , Winter Show 2019, NYU ITP/IMA)

儘管個人興趣在互動藝術,但考慮到就業環境、實習機會、學校名聲,選擇了以電腦科學見長的CMU。不過MSCD有STEM Designated,即畢業後可獲得三年的OPT簽證,而MDes並沒有STEM,畢業後只有一年OPT。最後考量不能說很嚴謹,單純相較於MSCD,MDes的學生學術背景較多元,各個國家的比例也比較平均。而經由向學長姐打聽系所的教學模式,認為在MDes就讀無論是Studio Projects還是Thesis的方向都還是看個人興趣,並不一定得產出App介面設計,只是觸控或聲控是現在的市場主流,技術也比較成熟,但互動設計的範圍更加廣泛。另外,如果我希望把空間作為互動媒介,系所上也有許多建築背景的教授可以討論與提供資源。(PS: CMU MDes今年送出STEM的申請,順利通過的話也有機會在我畢業開始獲得三年OPT)

申請文件準備

申請文件包括CV、SOP (1000 words)、Online Portfolio、Reference Letters x 3、GRE、Language Test、Transcripts (Electronic copy)。(COVID之後的文件要求更新滿多的,可見2021年度申請文件要求)

準備流程

語言:
從2019六月就開始準備托福,到九月以前考了大概兩次都在95左右。後來聽說先念GRE再考托福會容易許多,於是報名了Mason GRE的十月班,11/1考了一次GRE不太理想,不過幾天後11/9考了托福109 (R:28 L:27 S:29 W:25),當時的確是有覺得閱讀文章相較於GRE更加地容易,因此先念GRE再考語言測驗可能真的會滿有幫助的。至於GRE是在12/13考了另一次,考完當下成績出來(V:159 Q:167 AW:3.0)就知道一切可以結束了,開始全力衝刺作品集。

作品集:
當年CMU MDes要求做Portfolio Website,所以花了點時間把印刷版本的作品集轉為線上版本。由於閱讀方式、字型字級、網頁互動等都是用InDesign做作品集時不會考慮到的或完全不同的體驗,建議不要把網頁當作紙本的一頁去設計,會造成閱讀困難以及降低觀看者的瀏覽興趣。可參考awwwardsdribbble等的作品集網站例子。我當時收錄的作品包含大學畢業設計、在義大利進修時的團隊作品、兩個組隊競圖、以及工作時有參與的作品。工作的參與案子主要強調說明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及參與階段,圖像使用公司的公開資源。

SOP:
當時是透過Mason的資源,按其建議的文章結構打好草稿,再找英文母語的朋友幫忙潤稿。由於是寫SOP而非PS,需要強調個人在學術上的興趣跟方向,而文章結構基本上就是起承轉合。講對於互動設計的興趣,講從建築事務所的工作經驗到新媒體藝術實習的興趣轉變,講重新審視畢業設計跟互動設計的關聯,說明互動設計在其中的角色與發展性,講這個系所能夠在未來帶給我什麼幫助。關於客製化,我除了最後一段會針對該系所的師資、課程或實驗室特別描述一下未來想要積極參與的態度外,其他部分基本上都沒有變動。

CV:
除非你有數以萬計的學術發表,CV基本上就是一頁。MDes滿講求Communication Design,所以排版、用色、層級、字型字級要好好設計到讓閱讀的人能馬上抓到重點。以前在建築系習慣的排版跟用字很可能不是有效率的做法。該大的字要大、該用顏色強調的部分要用色,然後我後來才知道字型不是只有Helvetica。

總結

我的心得是申請國外研究所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只要真的想,有時間就多申請幾年,有錢就多申請幾間,不怕沒學校念。最重要的應該是要知道自己為何要在這個時間花幾百萬出來念書,無論是想精進專業能力、轉換跑道、名校光環、留下來就業,就我個人而言到目前都還在摸索以至於求學期間一度滿挫折的。申請學校只是起頭,後續因為轉換跑道而需要面對的不熟悉的領域與技術、同儕壓力、找實習跟工作需要面對不同的求職文化,都是決定出國留學後需要做好準備的挑戰。


原址連結: https://medium.com/@shihhsuehwang/美國互動設計-藝術碩士申請-cmu-mdes-d241a6109f8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